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河北一“国贫县”生产全国七成眼镜盒 年产6亿只助农增收3亿元

  新华网石家庄7月23日电(记者曹国厂)小小的眼镜盒可能是每个佩戴眼镜者都会拥有的小物件,而你手中的这个小物件,有一半的可能是产自河北省新河县。这个只有约17万人口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,一年产各类眼镜盒约6亿只,产量占全国的70%左右,年产值10多亿元。

  “新河县眼镜盒生产起源于1972年,当时我们村有一个村办眼镜片生产车间,主要生产老花镜,同时还有几个人专门制作眼镜袋。”新河县眼镜盒协会会长苏建新说,“眼镜袋就是我们县眼镜盒的前身。到1985年,村里已经有14户农民集资共同做眼镜盒了。”

  现年60岁的苏建新是新河县新河镇前保村人。1991年,公职人员下海热潮中,他从县林业局下海。“当时我从村里批发眼镜盒,坐火车到沈阳、长春、哈尔滨以及内蒙古的一些大城市去销售,跑一趟大概半个月时间,带的1万只眼镜盒就卖得一干二净。刨去路费和吃住费用,一只眼镜盒纯利润1元钱。”说起过去的辉煌,苏建新神情激动,“我一年出去跑五趟,不耽误春种秋收,一年纯利润5万元。那可是个连‘万元户’都不多的年代!所以,每次去存钱时从来都不敢张扬。”

  跑了三年销售之后,苏建新有了10多万元的积蓄。1994年,他花费4.8万元购买了村里第一套机械化生产设备,一天生产眼镜盒2500个,以每只眼镜盒2.5元的价格卖给村里和他之前一样跑销售的人员,自己的利润依然是每只1元。当年他又添置了第二套设备。两套设备一天纯利润5000元。“那时候钱真好挣!”苏建新感觉那是个日进斗金的年代。

  但是,好景不长,在他的带动下,那些跑销售的村民有了积蓄之后陆续购置眼镜盒生产设备,到1999年,已经有40多户生产眼镜盒了。生产者多了,互相压价销售、恶性竞争现象也随之出现,到后来一只眼镜盒利润只有0.1元甚至更低。

  2003年,经过30年发展,新河眼镜盒始终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。新河县委、县政府认为,要把小小的眼镜盒做成大产业,就必须实现由家庭作坊式向现代自动化生产方式的转变。那一年,新河眼镜盒协会成立,苏建新作为行业带头人任会长。

  “一百艘小帆板也不如一艘航空母舰的战斗力。”新河县委书记李群江说,新河县的眼镜盒产业虽然发展多年,但制作工艺落后,人员思想僵化,要想大发展、快发展,打破沉闷的发展局面,就必须引进“源头活水”,引进外地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。

  近年来,新河县积极引导产品做精做专,在产品质地上,由过去单一的纸贴料膜发展到现在的透苯原色料、真皮等;在产品款式上,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现在的百余种;在产品功能上,从单一的眼镜盒发展到礼品盒、首饰盒、工艺盒等,产品设计更具人性化、国际化。同时,新河县还专门建立了眼镜盒工业区,已有24家规模企业在此安家落户,初步形成了眼镜盒产业集群,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客商纷纷前来洽谈业务。

  新河县眼镜盒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这个县的眼镜盒生产企业已达到210多家,其中包括蓝驰、鑫梦达等一批投资上亿元、几千万元的龙头企业,眼镜盒生产及相关产业吸纳劳动力超过1万人,人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,一年为从业者带来工资性收入超过3亿元;产品出口至美国、日本、意大利、新西兰、韩国、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,新河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眼镜盒制造基地。